施慧的艺术创作似乎不属于政治性图像和主题性叙事的主流,但她却在默默地手工劳作中,悄然拓展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材料性语言,并且将其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之中,展现了中国文化的现代性活力。

—— 殷双喜

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家协会

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家协会

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雕塑研究会

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雕塑研究会

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雕塑家协会

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学校雕塑

版式

精神的归处

文 _ 申雁冰

中国自古有之的纺织术和造纸术,均凝结了东方农耕文明的智慧与创造力。纺织术和造纸术也都负载着一个文明对天地、对自然物质的观想与体察。艺术家施慧深谙这其中的智慧,同时也深谙纤维和纸浆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材料的物质属性和文化内韵。这也使得她的作品在拥有柔和沉静的外在质地的同时更具有广袤深远的内在质地。

面对一个钻研纤维编织的艺术家,我无可避免地观察起施慧本人的着装审美。从 20 世纪 50 年代的家族合影,到 80 年代初校园工作室的青春影像,直到现在镜头前的言谈举止,施慧都是安闲与得体的,无论手下的作品还是本人形象,都是浑然一体的美感:家庭照片中知识分子身着编织毛衣,一丝不苟的考究,即使在老照片中依然清晰可见;校园里的印花半裙衬托出施慧清秀脱俗的气质;如今中年的施慧身穿藏青色丝麻薄衫,舒展清爽,深蓝色棉质披巾印有民族几何图案或甲骨文般的水波图纹。对纤维材质了如指掌的施慧,作品与本人浑然天成,对材料、纺织、材质和成分的钻研仿佛深入骨髓,内化成艺术家内在的部分,而作品不过是本人人格的向外延伸。

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雕塑研究会

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雕塑研究会

悬础

300 cm(H)× 800 cm × 800 cm

综合材料 纸浆

2009—2010

施慧身上有 50 后知识分子的痕迹,有家庭言传身教的影响,也有专属那个时代的东欧艺术传承。东欧艺术气质在今天中国艺术家身上很少看到,甚至是闻所未闻的认知空白,却是彼时中国艺术的灯塔。在今天高度商业社会的中国,保加利亚约等于莫斯利安乳酸菌和制造高级香水的玫瑰,而在 20 世纪 50 至 80 年代,保加利亚艺术家万曼深深影响了中国艺术,施慧正是师从这位中国现代纤维艺术开拓者,从壁挂开始建构自己的艺术语言。

壁挂原本是十分具有异域风情的艺术,它是英国诺曼王朝的贝叶挂毯,是摩洛哥马拉喀什柏柏人的传统,是伊朗、阿富汗室内装饰物,在中国则更多是西域维吾尔人的民族文化,与汉文化本无太多交集,被视作“他者文化”。

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研究会

物殇

100 cm(H)× 400 cm × 800 cm

综合材料 纸浆

2014—2015

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雕塑研究会

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家协会

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研究会

物殇(局部)

施慧在中国美术学院纤维艺术研究所中,思考这种表达手法可以如何运用到中国文化的表达上,而突破口正是知青下乡期间的农村生活经历。对于从大都市上海走出来的城市小姐施慧而言,过去的她与农村根本不在一个世界。特殊年代的政治运动将一个大社会百般折叠,把一个书香门第的都市人推入大地的内核,而一个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面对残酷现实不会自怨自艾,而往往从困苦中挖掘灵感的曙光。在江西农村与棉、麻、纸浆等的亲密接触,让施慧对中国古代纺织与农耕材料有了切身感受,因农村生活锻炼而来的动手能力为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施慧身上有知青一代的隐忍和专注,她说下乡的时候是不会去想“未来”这件事的,因为没有选择,所以不会焦虑。纤维艺术这种极其小众的艺术流派,对于一个喜欢关注“未来”与“前途”的艺术家来说,恐怕很难全情投入,它需要高度的专注与忘我,摒弃得失之心。纤维艺术家需要的这种专注与隐忍品质,恰是施慧拥有的。

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雕塑家协会

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学校雕塑

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家协会

归一

1200 cm(H)× 800 cm × 800 cm

棉绳 钢管

2013

全国恢复高考后重回城市校园的施慧,通过几年的学习,开始用纤维材料进行个人创作。在 1987 年,作品《寿》入选瑞士洛桑壁挂双年展,成为中国当代艺术首次登上国际舞台的里程碑。20 世纪 90 年代创作的《巢》《结》《柱》,从纤维本身的连结、包裹、保护与安全的属性出发,引申到对自我认同、人际关联的思考。进入 21 世纪,《飘》《融》《扇》《悬础》《凝风》《游影浮墙》《本草纲目》《诗意的停留》《假的山》则更多的是试图在当代人的精神游离与失却的文化根脉之间寻找一条重新连接的路径,试图重新找回当代人的精神故园,或者为当代人构造一方可归属的精神空间。

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研究会

本草纲目·2

(250 cm(H)× 120 cm × 8 cm)× 9

综合材料 纸浆 不锈钢管

2012-2013

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学校雕塑

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雕塑研究会

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研究会

本草纲目·2(局部)

在充斥着荷尔蒙和男权话语方式的当代艺术中,施慧的作品始终保持着一种诗性与安宁,这是一方喧嚣之外的清净所在,也是给游荡在这个时代的无根的灵魂,提供的家园似的精神归处。我们不得不庆幸,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能拥有施慧这样的艺术家。她和她的作品,会让我们无论走得再远,也能找得到来时的路,让飘零的灵魂,有所维系。

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研究会

凝风

300 cm(H)× 20 cm × 20 cm × 40

综合材料 纸浆

2004—2007

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家协会

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家协会

350 cm(H)× 1200 cm × 1000 cm

镀锌铁丝网 纸浆

2000—2008

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雕塑研究会

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学校雕塑

300 cm(H)× 1000 cm × 1000 cm

棉线 宣纸 纸浆 木

1994-1998

“纤维质的材料中蕴藏着自然植物的生命特点,又蓄满人与自然合用的意愿。柔韧的竹篾、洁白的纸浆、富于弹性的棉线,都体现着这种生命的涌动和可亲近性。作品的生成形态呈现着相当大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是指单纯、简易的劳作与生成形态之间的轻松关系,也包含了对作品整体状态上的朦胧的期待。这些洁白的制品始终处在一种不断生长叠加的状态中,纤柔的单体在不断地延展中渐渐地融合成如巢、如茧、如穴般的群体,这些制品是否暗示着一种生命的母腹,我不得而知。但是当这些群体与地面、草甸、树木、阳光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总会为这种自然的生命之诗所感动。”

—— 施慧自述,1995 年

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家协会

高 60cm,直径 / 80cm / 75cm

竹篾 棉线 宣纸纸浆

1992-1993

“中国纯自然材料的纸浆为我所钟爱。纸浆洁白纯净,寓丰富的变化于单纯之中。纸浆中含有竹、麻纤维,又使之蕴藏着坚韧的性格。当纸浆以一种充实的形态呈现时,在柔性的白色外表下,蕴含着一种内在的‘韧’。正是这种既柔又韧的特性包蕴了中国人的一种审美心理。这 种柔韧性也是我得以‘在’其中的生命本质。注重个人对材料的感悟和把握,在研究材料的同时来呈现一种材料的文化性和生命的体察,是我想说和想做的。”

—— 施慧自述,2003 年

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雕塑家协会

老墙

170 cm(H)× 800 cm × 100 cm

镀锌铁丝网 纸浆

2003

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研究会

老墙(局部)

“在从事当代艺术创作和教学的这些年中,我一直关注着一件事:如何将纤维作为一种眼光,进入当代艺术创作。纤维在创世之始便已存在,与人类有着肌肤之亲,它赋予人类安全感和物质性,而人类赋予纤维艺术性和诗性。在新世纪之初,艺术家开始回望过去一个世纪的发展,回应历史节点所产生的影响。当不同时代的纤维艺术相碰撞时,它们可以是对过去的一种缅怀与尊敬,也可以是对当下的一种反思与批判,又可以是对明日何去何从的探索与追寻,还可以是对不同时空不同文化交织的一种关注与尝试。今日世界的最大特点就是全球化,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也使得人们之间的文化认同感越来越淡漠。而纤维艺术,作为最传统、最普遍及最有文化独特性的一种艺术,无疑能唤起人们对自身文化归属感的思考。这恐怕也是将纤维作为一种眼光,区别于其他艺术创作的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表现。”

—— 施慧自述,2011 年

本草纲目·1

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雕塑家协会

360 cm(H)× 145 cm × 48 cm × 6

综合材料 纸浆 钢管

2009—2010

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学校雕塑

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学校雕塑

本草纲目·1(局部)

不得不注意到性别在施慧艺术中的影响。对于纤维和空间的关系,女性有一种天然的把握方式。首先是“介质”,那些纯天然的纤维容易得到女性的注意和喜爱,其次是“编织”的方式,女性独有一种沉静的品质,去促成她们艺术的价值。施慧初时遵循女性的本能,从事物的自然逻辑和生物性中得到启示,作品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但很快她就从生物性形态中摆脱出来,而向着艺术家意志的方向“生长”,她的作品有极其强烈的空间意识,她通过“生长”把握空间,并形成干预自然又与自然和谐的“场”,这是当代艺术家中极为少见的。

作为一位当代艺术家,施慧在“纤维”的思想拓展道路上脉络清晰。如果说 90 年代后期她确立了开放的“纤维”思想概念,20 世纪初则是她的思想如何表达的探索期,《假的山》《融》《观景》《老墙》《游影浮墙》《飘》《凝风》《悬础》等,将她逐渐确定下来的以“纸浆”作为媒介的空间表现,表达得丰富无比、气象万千。这个阶段,纤维只是她的作品的基本技术元素,她追求的是意境和文化之场,除了结构外,她将原来的纤维“生长”创作手法,转变为空间的文化之场的营造,甚至融入了照明来强调光影关系。应该指出,她这一时期的作品受到了欧美当代艺术的装置艺术的影响,她无疑朝当代艺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同时,她的装置艺术方式的创作中的“当代性”追求,对中国的“纤维艺术”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施慧近年来回到对中国文化的沉思。在行进了十余年的当代性道路后,充沛的“当代艺术”创作经验使她能够朴实地回望传统,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挪用”。施慧从“纸浆”等身上发现了更多超越“媒介”本身的东西,这就是,“媒介”本身就是一种思想,艺术家不是去操控它而是和它共生,艺术家的思想是生长的,而媒介本身也有自己的“生长”逻辑,施慧将自己思想的生长和媒介的生 长结合在一起,从而融汇成为一种特别的美学意境,这是一种共生的诗性创作。近作《本草纲目》中的纸的材料和现成物的融汇浑然一体,那化石般的呈现给予观者一种知识考古学式的哲思,但这只是近观,施慧所营造的是一种提示回望传统的大“场”,艺术家、作品和观者,将会在这大“场”中一起体会一起生长,这暗藏的交互性,是施慧“共生”思想的最佳呈现。

因此回到开头,施慧作品的定格在“当代艺术”可能也是暂时的,因为当代艺术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纤维”和思想这条路上,施慧会走到哪里,我们不得而知,但相信会常有意外和惊喜。

—— 节选自杭间《“纤维”和思想——看施慧作品的一个角度》

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学校雕塑

观景·景观

320 cm(H)× 320 cm × 250 cm

镀锌铁丝网 宣纸纸浆 防水剂

2003

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雕塑家协会

假的山—— 一个不同的文化情景中的视觉思考

(H)×× / (H)×× / (H)××86cm

镀锌铁丝网 纸浆 防水剂

2001

2011 年 5 月的某日,在通往库布伦茨的火车上,施慧描述了她创作意念中始终存在着的那“一根绳索”的意象。那是一根以各种不同手法编织而成的绳索,竖立于空间之中,如同《逍遥游》中庄子的巨树。在我看来,这根尚未到来的绳索,恰如《石涛画语录》 中所说的“一画”,是纤维艺术中最具本质性和建构性的东西,那是施慧艺术生涯中“遁去的一”。

施慧的艺术创作始自编织,而编织所牵系着的,却不只是一种特殊的材料或手艺,也并不止于创作手法或者表现形式,在更加深远的意义上,编织之于施慧,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法和路径,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认识论和本体性的意义。从纤维的自然构造中,发掘出一种微观世界的建构性,这种微观的自然构造成为施慧艺术创作的重要参照。这是古老的 ,是方法论意义上与自然相应和的建构。从纤维和编织中,艺术家引申出一种对于物的独特理解——一切材料、一切物体,莫非自然或人工的精微构造。纤维,于是成为一种眼光,正如编织成为方法,通过这种眼光和方法,世界现身为另一番形貌。对于施慧本人来说,这是一种“格物”,而“格物”在乎“质物”。

格物,是古代国人认知世界的路径,“即物而穷其理”,这种认知所导出的,并非对象化的知识,而是一种俯仰之间的“体察”。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俯仰之间,万事条分缕析,各行其道,万物各有其态,各怀其德。德者,得也,性也,质也,故各成其物,故曰“质物”。由格物而质物,对事物的体察与安置合二为一,这是对纷繁万象的一种廓清,世界之画卷因而次第展开,物之物性从而现身。

—— 节选自高士明《质物素心:一首日常生活的生命史诗》

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学校雕塑

1996 年,《结》系列作品制作中

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学校雕塑

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学校雕塑

1986 年,施慧师从万曼先生研习现代壁挂艺术

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雕塑研究会

1987 年,施慧代表中国艺术家与万曼、让·班涅夫人一起出席瑞士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开幕式

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学校雕塑

2002 年,施慧在威尼斯见到仰慕已久的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兹( )

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学校雕塑

2002 年,施慧在威尼斯丽都岛自己的作品《融》前,与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兹( )合影

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学校雕塑

关于艺术家

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雕塑家协会

施慧|Shi Hui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家

万曼壁挂研究所主任

主要艺术活动

1987

第 13 届瑞士洛桑国际壁挂双年展,洛桑州立博物馆,洛桑

1992

首届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中国美术学院,杭州

1993

首届亚太地区当代艺术三年展,昆士兰美术馆,布里斯班

1995

从意识形态出走:中国新艺术展,汉堡国际青年艺术中心,汉堡

1998

“半边天”中国现代女性艺术家展览,波恩妇女艺术博物馆,波恩

1999

世纪之门:1979—1999 中国现代艺术邀请展,成都现代艺术馆, 成都

2000

海上·上海 ——2000 上海双年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中国当代雕塑邀请展,青岛雕塑艺术馆,青岛

2001

“生活在此时——二十九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展,柏林国家美术馆,柏林

2002

“”国际雕塑与装置展,威尼斯利多岛,威尼斯

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重新解读:中国实验艺术十年”,广东美术馆,广州

2003

间 —— 中国当代艺术展,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

首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4

“龙族之梦”中国当代艺术展,爱尔兰现代美术馆,都柏林

2005

“形而上2005——黑与白”抽象艺术展,上海美术馆,上海

第二届成都双年展,成都现代艺术馆,成都

2007

“什么是物派?”展,东京画廊,北京

马爹利非凡艺术人物颁奖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8

活的中国园林:从幻象到现实,德累斯顿皮尔内茨宫,德累斯顿

“中国姿态”首届中国雕塑大展,厦门

我们的未来:尤伦斯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展,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北京

2010

改造历史:2000—2009 年的中国新艺术,国家会议中心,北京

中国性 —— 当代艺术研究文献展,苏州本色当代美术馆,苏州

2012

国博百年·中国雕塑百年作品展,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中国芜湖第二届刘开渠雕塑大展,芜湖

2013

精神绽放 —— 许江·施慧艺术展,科布伦茨路德维希博物馆, 科布伦茨

与时代同行 —— 中国美术馆 50 年馆藏作品大展,中国美术馆,杭州

2014

“迷途 —— 时间·空间·织毯”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

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实验艺术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广东当代艺术中心启动暨“8+1 实验艺术的方案”展览,广东当代艺术中心,广州

2015

“”大型中国当代艺术展览,杜塞尔多夫/杜伊斯堡/埃森/哈根/马尔/米尔海姆/雷克林豪森/格尔森基尔欣

民间的力量,民生现代美术馆,北京

化生 —— 中国当代艺术展,蒙斯

时空书写:抽象艺术在中国,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

2016

“吴语·方言”上海艺术家作品邀请展,中华艺术宫,上海

新丝路、新起点 —— 首届“金乌之梦”国际户外雕塑邀请展,雕塑学会主办,义乌

2017

“文明的回响·第二部:中华匠作”展,太庙艺术馆,北京

互渗共生: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化实践,上海油画雕塑院,上海

2018

中国美术学院 90 周年校庆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9

时间开始了 ——2019 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乌镇

“纸上谈缤”艺术展,浙江美术馆,杭州

画屏:传统与未来,苏州博物馆,苏州

个展

1995 学院中的女艺术家 —— 施慧作品展,中国美术学院,杭州

2001 天与地 —— 对中国的两种视觉展,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画廊,芝加哥

2006 游影浮墙 —— 施慧作品展,汉堡 HHLA 展览中心,汉堡

2013 质物素心 —— 施慧艺术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浙江雕塑研究会_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学校雕塑

《在场者的荣光:1979-2019中国当代艺术四十年个案样本》

由漫艺术机构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联合出版

浙江雕塑家协会_浙江学校雕塑_浙江雕塑研究会

实体书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