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拥有独立的轨道交通接入、拥有国内最先进设备的自然博物馆、拥有大量国际顶级大师雕塑艺术作品、拥有全地下500千伏大容量变电站的复合型超级城市公园,它就是静安雕塑公园。

中国景观发展的十年黄金时代与城镇化和房地产开发相并行,在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情况下,人们对公共环境的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公园作为公共环境的重要部分首当其冲,也就是在这段时间,无数座城市公园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

传统意义上的公园以满足人们的园林欣赏、旅游观光和改善小气候等基本功能为主。而对于中国特大城市而言,城市建设用地是极其稀缺的资源,如何高效地见缝插绿,满足市民日常的户外空间需求,同时承担部分城市服务和基础设施功能,发挥城市缓冲器的作用,公园之于一座高密度城市而言,它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简简单单的公园了。

那么,一座位于高密度城市下的公园应该是什么样的?

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学术话题,甚至可以作为建筑学、城市规划或风景园林专业的博士生论文来专门论述。尤其在中国当前倡导均衡式发展、多中心布局的城市战略下,更多的像上海这样高密度的超级城市将要诞生,如何解决公园与城市发展的良好互动关系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上海作为一座老牌的国际大都市,城市化进程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积累了大量建设经验,位于城市黄金地段的静安雕塑公园,也许就是一个能回答上述问题的成功案例。

本文作者通过长期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将静安雕塑公园从方案初期理念到后期建成,都进行了全面的描述与归纳,是一份相对完整的考察报告。

静安雕塑公园,基地东至成都北路,南至北京西路,西至石门二路,北至山海关路,总占地面积约为6.5万平方米,地处城市黄金路段,东面依托交通主干道南北高架与上海各区域形成紧密联系,南面与北京西路相连,西临石门二路,北与苏州河相邻。

它是上海市中心唯一专类雕塑公园,是一个开放式的城市公园。它由国内外著名设计团队精心打造,国际团队AECOM(原EDAW易道)完成方案设计,上海园林设计院完成后期施工图,基本汇集了行业内顶级设计水平,是一座精心打造的超级城市公园。

设计解析

初稿

早在2005年易道团队就介入了该项目,初期方案以美学韵律和形象化的设计语言为主,强调构成手法与空间划分的组合模式,结合水滴的寓意,配置了少量公共服务设施,如雕塑博物馆等。总体平面,看起来富有美感,构图均衡平稳,具有现代景观设计的基础形态,有秩序的南北向道路空间设计,强化了公园的开放理念。当时,国内政府层面普遍倡导公园转绿地,公益化发展趋势明显,要求打开围墙,免费开放市民,可以看出,这种交通组合和布局是适应当时趋势的结果。

初稿方案,现在来看,形式美感很现代,但功能配套还不够现代,还是停留在满足传统专类公园基本游赏服务功能之上。

定稿

反复修改和调整后的定稿方案,较初稿有了质的飞跃,有非常多的亮点值得点评。

丰富的竖向设计

整个基地有丰富的竖向变化,整体构图由一根具有引导性的对角线轴线贯穿全局,轴线上标有01的数字,黑白相间,如同胶片或刻度,象征着时间或秩序,轴线竖向变化丰富,西南向由石门二路北京西路的接口地形标高与街道持平,然后逐渐提升高度,达到二层天桥的高度,一直延伸到东北角。

东南面有一处程三角形的覆土建筑,占据大部分场地,形成视觉的制高点,也是景观竖向的焦点,顶部有采光井,设有步道登顶,绿坡上放置若干雕塑艺术作品供欣赏。南北架设天桥与对角轴线串联,形成空中走廊俯瞰全园,并设有廊架,可供休息驻足。

清晰的景观风貌格局

从树阵与林地的分布来看,对角轴线上半部分基本分布的树阵与林下广场,整个感觉呈现隐的感受,下半部分为广场和绿坡,少有林地,视野开阔,整个感觉呈现显的特质。

这种格局的设计,能够满足上海地区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林带密集区,秋冬可欣赏季相变化,夏天可纳凉;广场开阔区,可以用来开展各种节庆互动,为城市活动的注入预留足够的空间。

多元的设施配置

沿对角轴线,盘旋着一根曲线,曲线西南处为斜坡,应为残坡设计,可达二层,与斜轴融合,路线摆动凸起处,为一处覆土建筑是公园配套服务建筑。

靠中心轴线的北面有一处椭圆形建筑,建筑的功能不详,不知当初是否有考虑自然博物馆的存在,不过这处建筑体量较大,应该是社会公共活动的重要建筑。

定稿的雕塑公园方案设计,强调空间的丰富与多元,与西方前沿的公园设计接轨,与中国传统公园的格局与构架迥然不同,政府部门选中该方案,可以想象当时他们是试图打破保守审美趣味,努力求变求新的态度,非常值得称道。

实施

也许是因为自然博物馆的加入,使得最终实施的静安雕塑公园与定稿的方案设计之间有较大的差别。

整体来看,雏形与基础骨架还在,方案设计最核心的对角轴线得以保留,承担游赏的主要路径功能,但竖向关系已不见。南北轴线,北向还在,南面轴线已经对接自然博物馆,这样的布局有利于南向进入的游客可以直接看到博物馆立面,但不利于整体轴线的构图,又多出一层关系,显得空间破碎了。定稿方案中巨大的金字塔状覆土建筑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处精致的现代中式园林,布局巧妙,尺度宜人,是园区重要的景点之一。整体景观风貌,林带资源分布和定稿方案也有较大不同,林带分布环绕,呈包围状,呈现隐的气质,中心自然博物馆鹦鹉螺造型延伸出来的半圆形广场成为视觉中心,并延展出周边几处开阔草坪,草坪上布置大量雕塑,呈现显的气质。

总体来讲,自然博物馆对整体的景观格局和构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想象项目设计初期博物馆方案设计未定稿的情况下,先对公园进行了规划设计,而后期调整,再与建筑融合,是一个反复博弈后的成果。那么,如此大体量的一处社会公共服务建筑入住公园,会带来什么样的状况呢?

自然博物馆

静安雕塑公园内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是一座典型的绿色低碳建筑,由美国帕金斯威尔设计师事务所(PERKINS WILL)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参与设计。

总建筑面积为45086平方米,其中,地上三层,高18米;地下两层,深15米,其规模位居国内三大自然博物馆之列,展示来自七大洲的1 万多件展品。

建筑的整体灵感来源于鹦鹉螺的壳体形式,这一经典的生物形式在地球上已持续存在几百万年,是和谐比例与动态力学的完美结合。

螺旋上升的绿色屋面、巧妙围合的椭圆水池、形似地质构造层的立面、造型奇特的细胞曲面,山、水、陆地、岩石、细胞这些自然元素的营造,让人觉得这个建筑仿佛是从公园里自然生长起来的。

最吸引人的是轻盈优美而充满想象空间的细胞墙。由于博物馆的屋顶为从地面盘旋升起的草坡,整个建筑大部分空间位于地下,这虽然节约了城市用地但也带来了采光的困难。所以南向设置了下沉庭院,将自然光引入地下,环绕下沉庭院的通高玻璃幕墙细胞墙才应运而生。

细胞墙源于传统园林亭台中的抽象自然图案,同时也隐喻着人类的细胞组织结构,它由三个层面构成,较大尺度的内层结构和较小尺度的外层结构分别作为玻璃墙体的支撑结构和遮阳体系,这既丰富了建筑外立面的层次,又在适度遮阳、避免眩光的前提下满足了展厅对采光的要求。同时该墙体大量采用优质钢材作为结构材料还减少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不得不说,这面墙不仅是建筑美学和建筑力学的结合,更是人文性与节能性的完美融合。

看完令人痴迷的细胞墙,博物馆的绿墙也是颇有特色,除了顺螺旋线盘旋而上的绿草坡,建筑的东西墙整体穿起了绿衣裳,垂直绿化占据大部分墙体,建筑整体外围护体系采用了节能幕墙、绿化隔热外墙和生态绿化屋面三项技术,将能耗最大的建筑表皮转换成能量调节装置。

自然博物馆拥有28万余件藏品,包括来自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及世界各地的自然界和人类历史遗物,分别隶属于植物、动物、古生物、地质及人文五大类,其中植物标本15万余件,哺乳动物标本4千余件,鱼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各1万余件,昆虫标本近3.3万件,其他无脊椎标本5万余件,地质标本5千余件,古生物8千余件,人文民俗类3500余件。

总体来说,上海自然博物馆从建筑设计到展品配置,都达到国内顶尖水平,是上海科技展示领域的代表性作品,也是静安区的新地标。

网红级公园的问题

正是由于自然博物馆的建成,城市快速交通的接入成为了可能,上海地铁13号线设立自然博物馆站,便利的交通带来了巨大的人流,同时,公园的承载力受到巨大的挑战。

参观自然博物馆的人群以儿童群体为中心,以家庭、学校、科研机构等构成主导人流,周末通常是高峰,由于限流,排队时间接近一小时,堪比世博,半圆形的广场面成为人流缓冲的主要地带,但是效果并不理想,排队与等待排队的人群沿建筑周边蔓延开来,践踏草坪现象严重,常常听见园区管理员的警告哨响起,体验不佳。

此外,自然博物馆作为以自然科普展览为主的场所,没有设置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功能,大量人流的到来,尤其是带有儿童到来的群体,对场所提出个更多功能的需求,但并没有得到满足,于是,自带食品或饮品带来了垃圾乱扔的现象,可以说,作为一座纯粹的展览馆,它是完美的,在面对多元人群的实际需求时,它需要更加接地气。

雕塑

雕塑公园的主角当然是雕塑本身,静安雕塑公园配置了来自世界各地艺术大家的精彩作品,风格多样,从写实到抽象皆有,以现代主义雕塑为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下图,来自比利时的雕塑大师,用锈铁做成的哥特式教堂,精彩的细节和丰富的镂空花效果,令人眼花缭乱。

场景化互动型雕塑——草地上的胖娃与肥牛

位于中心草坪区域的胖娃与肥牛雕塑憨态可掬,引来游人攀爬与嬉闹,这种互动性雕塑是最有生命力与活力的。

下图,年轻的比利时雕塑大师阿納·奎茲(Arne Quinze),他在全世界著名城市都搭建了大量的以木材构成的装置雕塑,这也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静安雕塑公园也获得了这样一件作品,木材被刷上富有张力的红色,木与木进行复杂组合与交织,使得这座匿名的大型雕塑占据了中心草坪区域的核心位置,是整个公园的视觉焦点。

自然博物馆对面的大草坪上蹲着一只乖巧的大狐狸,是来自国外某位艺术家的作品,通体由茅草堆积压制而成,刚进场不久的时候,整体丰盈饱满,大狐狸低着头眼神内敛,神情和蔼。

随着时间的推移,风吹雨晒,大狐狸整体缩水遍瘦了很多,但是,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它全身住满小洞,如果驻足停留,就能听到悦耳的鸟鸣声,原来,许多鸟儿都在大狐狸身上安家了。

据说,这个雕塑当时在设计和构思时候就有这样的长远考虑,不知是否属实,但是这种可持续性的,生态化,自然化的创作理念非常值得推崇,它为整个公园带来了惊喜。

下图,大狐狸的身体上都住满小洞,它们都是鸟儿的巢穴。

风来了——与自然互动

西南大门入口处有几个庞大的黑色雕塑,它们是随风摆动的,类似于风车一样的雕塑,形象卡通可爱,亲和力强,富有现代感,到此的游客都会踮起脚,去触碰雕塑的旋转翅膀,尺度较大,为西南大门形象增添了神秘性与趣味性。

此外,还有风格迥异的雕塑放置在公园各个角落,材质与工艺,艺术态度与构思为公园增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雕塑作为承载景观文化的具体物品,巧妙精道地传达文化、丰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园中园的现代中式园林

前文提到,定稿方案中的金字塔状建筑方案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一处新中式园林,采用园中园布局模式,紧凑且精致,中式造园的技法体现得淋漓尽致,然又不拘泥于传统形制的束缚,富有强烈的现代感。

上图,对景处的置石,讲求通透,中心开孔,透景,漏景,中国园林的传统趣味融入其中。

首座多级降压500千伏地下变电站静安雕塑公园的地下藏有一座大型变电站,它与公园浑然一体,是超高压等级电力工业生产场所和城市绿化环境的完美融合,是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世界一流电网、打造智能绿色电网、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生动诠释。

静安全地下500千伏大容量变电站,是上海市电力公司贯彻国家电网一强三优的发展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规划,为从根本上解决上海浦西内环以内,中心城区电力供应紧张局面。

结语

当今的公园的价值远不止于观赏,像静安雕塑公园,这样一座富有现代设计理念,融合多种功能诉求与文化的超级公园,即便在上海地区也是少有的,由于地处城市黄金地段,围绕公园周边的住宅价格已经高不可攀,可见公园之于城市的深刻价值。

高密度城市下的见缝插绿,这绿插得须精道,须谨慎,上海实践公园改造与新建已经有十多年了,走在全国前列,作为老牌的大都市,国家园林城市,它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其他城市而言,始终是有借鉴意义。

以上文中涉及的图纸归设计企业所有。

愿各位都能有所获得,经验分享,收集不易,如各位看官如果喜欢,收藏同时,烦请点个赞,谢谢!